10月17日 中国自动化学会(CAA)青年工作委员会“走进高校系列研讨会”(第15期)预告
作者:罗晓琴 发布日期:2021-10-14 浏览次数:

1017 中国自动化学会(CAA)青年工作委员会“走进高校系列研讨会”(第15期)预告

由中国自动化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主办,浙江工业大学信息工程学院、浙江工业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浙江工业大学湖州数字经济技术研究院承办的中国自动化学会(CAA)青年工作委员会走进高校系列研讨会(第15期)将于20211017日举办。

会议地点:信息大楼D533会议室


研讨会会议议程

1634214892(1).png

腾讯会议:https://meeting.tencent.com/dm/M0eOHE3n2WwQ

会议ID398 679 831;会议密码:123456


报告题目1气动伺服系统变增益自抗扰轨迹跟踪控制

报告摘要:气动装置具有结构简单、使用安全、成本低、不污染环境等特点,广泛应用于汽车制造业、电子和半导体制造等领域。气动伺服系统具有强非线性、控制压力低、压力相应慢等特点,严重影响其控制精度和响应速度。自抗扰控制方法继承了PID控制的精华,具有对模型依赖程度低、可估计补偿系统中未知强非线性和扰动影响。本次报告将介绍一种时变增益自抗扰控制方法,以及在气动伺服系统中的应用。

报告人简介:张金会,北京理工大学自动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曾获2012年北京市优秀博士学位论文、2017年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排名第2)等奖励与荣誉。主持和参与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等。已在Springer出版社出版英文专著1部,在AutomaticaIEEE Transactions系列等国际刊物上发表SCI检索论文90余篇,SCI他引2300余次。

 

 

报告题目2基于3D地图的车辆多目标路径规划

报告摘要:在传统的汽车领域,通常采用基于能量的运动控制技术和电池技术来解决节能问题。本报告的研究从路径规划的角度提出了一种新的解决方案。对于在复杂三维地形上行驶的车辆,上坡的能耗远大于平路和下坡。要实现这一点,一条在能源消耗和距离之间进行良好权衡的路径将是电动汽车和采矿运输车的预期路线。针对电动汽车和矿用汽车的多目标路径规划问题,研究了一种新的多目标路径规划方法。

报告人简介:袁小芳,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南大学岳麓学者特聘教授,机器人视觉感知与控制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研究员,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机器人专委会会员,中国自动化学会车辆控制与智能化专委会会员,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智能检测与运动专委会会员,湖南省自动化学会理事。主要从事智能控制理论与应用、电动汽车控制、机器人驱动控制等领域的研究工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课题1项,参与国家863计划课题、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课题、湖南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等课题10余项。

 

 

报告题目3多模态混杂系统的状态估计

报告摘要:本报告围绕实际系统多模态混杂系统,首先在系统跳变概率未知情况下,利用系统观测数据设计估计器,跟踪概率的变化轨迹的同时,估计系统的状态。其次,考虑估计的鲁棒性能,通过自适应调节因子设计具有鲁棒性的滤波器,实现对不确定参数的良好补偿。最后,提出一种基于迁移学习的多模型状态估计框架,着重考虑子模型间的信息流交互、对量测信息复杂特征的深度挖掘,设计高估计精度与低计算量兼备的状态估计器。

报告人简介:栾小丽,女,教授,博士生导师,副院长,2010年中国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大学-江南大学)联合培养博士;20164月至9月阿尔伯特大学化学工程学院访问教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江苏省双创计划、江南大学至善青年学者最高荣誉入选者。研究方向为复杂工业过程建模、先进控制与优化,工业大数据分析与应用,数据挖掘与机器学习。作为项目负责人先后承担国家自然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国家自然基金重大项目课题、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青年基金项目等;在AutomaticaIEEE TACIEEE TIE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其中SCI收录80多篇,EI收录30多篇,授权国内发明专利21项、国际发明专利3项。主持企业技术开发项目1000多万,获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中国商业联合会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中国石油和化工自动化应用协会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

 

 

报告题目4网络系统容错博弈控制初探

报告摘要:现代网络控制系统在物理层面、信息层面和决策管理层面分别会出现部件损坏、信息攻击、和非理性/恶意决策等完全不同类型的异常行为,给网络集群的博弈性能带来严重影响,现有的网络容错控制技术很难适用,本报告将初步探讨几类典型博弈的容错控制思路和研究进展。

报告人简介:杨浩,2009年获得法国里尔科技大学和南航双博士学位,现为南航自动化学院教授、博导。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切换系统、网络集群系统的容错控制与博弈及其航空航天应用;由Springer出版社出版英文专著两部,在IEEE TAC, TCST, TAES, Automatia, AIAA JGCD以及国内《中国科学:信息科学》、《自动化学报》、《航空学报》等期刊发表一系列学术论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8项。担任国际期刊Nonlinear Analysis: Hybrid Systems, Cyber-physical Systems, 国内期刊《自动化学报》、《航空学报》、《控制工程》编委;获得国家优青、江苏省杰青项目资助;江苏省特聘教授;2018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排名第3);2015年获得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排名第3);担任中国自动化学会控制理论等多个专委会委员,江苏省自动化学会理事。

 

 

 

报告题目5移动机器人实时最优运动规划技术

报告摘要:作为机器人领域最为基础也最为活跃的研究方向之一,高性能的运动规划需要兼顾安全性、实时性、高效率、环境不确定性等,在很多实际应用中仍然是非常具有挑战性。本汇报将首先对全局规划与局部运动规划的研究现状进行介绍,然后,提出了一种适用于移动机器人的三层式运动规划框架:全局路径规划、局部路径规划、最优速度规划。全局路径规划通过启发式剪枝操作,兼顾了最优性与计算/内存代价; 局部路径规划通过稀疏非线性优化,兼顾了实时性、最优性以及光滑性; 沿已知局部路径,提出了实时最优且完备的速度规划方法,从而生成最终高效的运动轨迹。本报告给出了一个开源的场景集以及评测体系,并在室内与室外导航实验中验证了所提算法的实时性、高效性以及对动态场景的适应性。最后,讨论了运动规划未来有前景的发展方向,希望能有所启发。

报告人简介:张雪波,教授,博导,现任南开大学人工智能学院智能科学系系主任,天津市智能机器人技术重点实验室副主任。2006年本科毕业于天津大学电气与自动化工程学院,2011年博士毕业于南开大学机器人所。先后赴加拿大温莎大学、香港城市大学进行合作访问研究。主要研究兴趣为机器人视觉感知、运动规划以及智能控制。承担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天津市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等20多项课题。获天津市自然科学一等奖与二等奖、吴文俊人工智能自然科学一等奖、天津市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担任IEEE CYBER, IEEE RCAR, CRC, RoboCE等多个国际学术会议的程序主席与组织主席。担任一区学术期刊IEEE/ASME Transactions on Mechatronics的编委、以及ASME Journal of Dynamic Systems, Measurement and Control的编委。

 

 

 

报告题目6分布式强化学习理论与应用

报告摘要:本报告先简单回顾人工智能中网络群体智能的意义和概念,介绍网络科学、分布式架构和强化学习的相关理论。接着介绍分布式强化学习的相关理论和研究现状。然后着重介绍其核心方法及其在无人系统、智能电网、智能交通、大数据等的应用。最后,指出基于分布式强化学习所面临的新挑战,并在此基础上探索一些新的思考。

报告人简介:虞文武,东南大学首席教授、博士生导师,2013年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东南大学校学术委员会委员、江苏省网络群体智能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复杂工程系统测量与控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江苏国家应用数学中心核心骨干成员、网络空间安全学院复杂网络应用与安全研究中心主任;2014-2020连续七次入选科睿唯安/原汤森路透全球高引科学家(工程学)。主要从事网络群体智能分布式协同分析、控制、优化、学习等相关研究,出版合编书1部、专著2部,教材1章节,发表IEEE汇刊文章100余篇。相关成果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省部级二等奖以上3项及国家一级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等奖项担任IEEE Trans. Industrial InformaticsIEEE Trans. Systems, Man, and Cybernetics: SystemsIEEE Trans. Circuits and Systems II、中国科学信息科学和中国科学技术科学等杂志编委。

 

 

 

报告题目7电动汽车自动变速器挡位切换过程最优控制

报告摘要:分析电动汽车自动变速控制技术发展现状,将其挡位切换过程描述为持续受扰系统的最优控制问题;通过新型协态变量的引入,得到其控制律的显式表达,解决了大滑差无超调换挡控制技术瓶颈;研制出新型电动汽车自动变速装置I-AMT,成为变速器家族新成员,成功实现转化生产。

报告人简介:高炳钊,同济大学教授,同济大学智能汽车研究所副所长。2015年度国家优青、自动化学会车辆控制与智能化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研究方向为汽车控制与智能化,发表IEEE汇刊、ASME汇刊、VSD等控制和车辆权威期刊论文62篇,出版中英文专著2部,授权发明专利30余件,含美国发明专利2件。电动汽车动力传动控制系统的科研成果获得产业化应用与批量生产。

 

 

 

报告题目8具有连通性保持功能的分布式控制器设计原理与应用

报告摘要: C.W.Reynolds 仿照生物的群体行为提出分布式模型以来,群体行为问题成为学术界的热点。近年来,Nature Science 等刊物报道了一系列自主智能体群集/蜂拥的论文和成果,特别是早期投身该领域的著名专家 T. Vicsek Science Robotics上强调群集/蜂拥问题中自主智能体只能与传感通信设备作用范围内的邻居进行信息交互,移动网络保持信息的稳定传输是实现群集/蜂拥的技术瓶颈。针对这一前沿课题,我们提出了适用于一般异构强非线性自主智能体移动信息网络的连通性保持原理,构建了带有动态领导者的一般非线性多智能体连通性保持的分布式协同理论的统一框架,并实现了时变弱通信拓扑条件下非线性自主智能体的群聚、蜂拥和编队。时变弱通信的分布式瓶颈技术和异构多体的蜂拥策略为点到点无人送货车网络的建立和区域全覆盖的协同运行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撑。

报告人简介:董怡,长期从事多智能体的自主协同理论与应用研究。针对弱通信拓扑条件下多智能体自主协同问题,提出了一般异构强非线性多智能体的移动信息网络连通性保持原理,率先实现了多智能体的自主编队、群集和蜂拥;进一步针对复杂环境多任务条件下无人系统集群自主协同难题,创新性提出p重分布式双层结构内模原理,在兼顾模型不确定性参数的同时有效实现外部高时变动态信号的实时精确跟踪和外部强干扰的抑制;将上述理论和技术应用于柔性无人仓,突破了多模态多区并行作业和动态协同路径规划关键技术并完成云端自主调度软件研发,解决了当前多智能体多任务协同作业拥塞问题,提高物流效3倍多。在控制和人工智能领域著名期刊上发表一作/通讯论文40篇;获得中国控制会议关肇直奖提名奖、上海市人工智能学会青年优秀科技论文奖等;入选江苏省双创计划和六大人才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