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浙江工业大学校报头版大篇幅报道我院“三育人”工作
作者:学工办
发布日期:2010-09-28
浏览次数:
近年来,学院牢固树立“德育为先、育人为本”的工作理念,围绕学校精英人才培养的目标,从育人机制、工作平台、文化氛围等三个方面入手,积极构建 “三育人”工作体系,加强教职员工职业道德建设,提高学院教职员工队伍素质、提升学院人才培养的质量。今年9月,我院荣获省高校“三育人”先进集体,浙江工业大学校报第898期头版大篇幅报道我院“三育人”工作,现将全文摘录如下: 从“小循环”到“大循环”—学院“三育人”工作纪实
“经过多年的制度、平台和氛围建设,目前‘三育人’工作在信息学院教职工中已深入人心,教职工们把教学和管理工作与学生的思想教育、学风建设紧密结合,做到了育人工作无时不在、无处不在,使育人工作跳出学生工作系统的小循环,形成德育工作的大循环,推进全员育人”,信息学院党委书记杨东勇在浙江省高校“三育人”先进集体表彰会上欣喜地说。 一直坚持“德育为先、育人为本”理念的信息学院,从“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三个方面入手,激励学院教师立足本职、爱岗敬业,用自己的思想、行为来教育和影响学生,用真心、爱心、诚心来关爱并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有力地促进了育人质量的提高,收获了累累的硕果。近年来,学院荣获省“三育人”先进集体、1人获省教学名师,1人获省师德先进个人,2人获省“三育人”先进个人,1人获省高校先进优秀党务工作者,1人获省级优秀辅导员,3人获省社会实践优秀指导教师。仅2009年一年,学生课外科技获得ACM全球总决赛20名、全国挑战杯二等奖、及各类全国和省级奖项60余项,2010年本科生就业率和研究生就业率分别为98.2 %、96.1%,本科学生考研升学率为28.1%,为社会经济发展输送了一批优秀的人才。
完善机制,搭建平台,用科学管理夯实“三育人”工作基础
没有科学有效的管理就不会有一流的人才培养质量,没有设计精良的平台就不会有行之有效的育人阵地。信息学院通过制定和执行一系列的育人工作机制和建立丰富的育人工作平台,树立意识、落实责任、完善体系,实现培养高质量人才的工作目标。
学院以实行校院两级任期目标责任制为契机,将育人工作的任务和要求在目标责任制中列出明确的指标。如毕业生的就业率、考研率、学位率、毕业率;教师指导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项目立项数、项目等级和项目成果等,都分别以确切的指标分解落实到各个系、研究所,并建立年度评估与任期考核制度。通过学院教代会,建立“三育人”奖励制度和经费保障制度,把班主任工作、指导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等都计入教师工作业绩;将教师指导学生获奖和教师获得育人工作奖励,在学校考核中等同于科研与教学成果进行奖励;重点专业建设经费、实验室建设经费不少于10%用于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和创新基地建设;设立奖教金,奖励在“三育人”工作中成绩突出的教师。
学院积极构建四大育人平台:党建育人平台、优良教风与学风平台、职业规划为导向的素质拓展平台、学院与家庭、企业、政府的互动平台,通过建立“党员之家”、组建“党建导师”队伍,实施教师支部与学生支部结对工程,启动“党员先锋”计划,通过举办红色文化节等活动,师生党员共同唱响党建育人的主旋律,营造了创先争优的良好氛围。通过教师和谐育人精彩瞬间、争创学生优良学风班级活动、感恩教育活动和创新教育活动等载体,形成“求实严谨、奋发向上”的教风、学风。学院以新生家长会、特殊学生家长会和个性化评语为载体,加强与学生家长的交流,让学生家长参与育人全过程。
以心教学,以情育人,用言传身教践行“育人”真谛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书者必先强己,育人者必先律己。高尚的师德,是对学生最生动、最具体、最深远的教育。信息学院教师在教书育人过程中,秉承着崇高的师德,用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影响、塑造着学生,也享受着“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快乐。
近年来,信息学院围绕“和谐育人之院”建设目标,紧紧抓住师德建设载体,努力实现“全员育人、和谐育人”的品牌建设目标,积极树立“各门功课都具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师都负有育人职责”的强烈意识,建立“合力育人”的工作机制,最大限度地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和谐成才。通过合力育人使育人工作跳出学生工作系统小循环的圈子,形成德育工作的大循环,推进全员育人;使全体教师感觉到育人工作在学院全局工作的地位,自觉地把育人工作如同教学科研一样重要来对待。
校“三育人”先进个人汤一平老师认为由于现有的课堂教学体制,学生能够得到的动手机会很少,而这恰恰会导致无法胜任今后的工作岗位。针对这一点,汤老师花了很多心思,为学生提供很多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课外科技课题,使学生把课堂上学到的专业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为学生的长远发展打下基础。汤老师的学生是这样评价的:“汤老师是一位严师,不仅对我们要求严格,对自己也要求很高,在指导学生时,绝不敷衍应付,不论研究生、本科生都耐心指导,让我们受益匪浅。汤老师也是一位良师,他不仅很注重培养我们的动手能力和分析能力,也教育我们要脚踏实地仰望星空,对我们做人做事也影响很大,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学习研究和成长成才。”就如汤老师自己所说:“培养学生就像养育自己的孩子一样。”
“我们院长俞立教授,平时行政工作及教学科研工作繁重,但非常关注对学生的培养。俞立老师常说闭门造车是研究的大忌,虽说我们能从论文中了解到国内外当前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和方案,但是,研究的氛围是从论文中看不到的,这个是需要出去走走感受的。所以很感谢信息学院和俞老师给我这次去北大交流的机会,让我能亲身感受高水平研究团队的研究氛围、学习他们的研究方法和思路。”目前在北京大学工学院智能控制实验室交流学习的信息学院研究生王铭、潘浩这样评价信息学院和自己的导师对选送优秀生对外交流学习的活动。
躬行践履,开拓求实,以优质服务提升“三育人”工作内涵
“让每个人都成功”是信息学院始终坚持的育人理念,学院的工作也始终围绕服务于所有学生的成长和成才,着眼于全面提高所有学生的素质。学院积极营造民主、包容、理性的人文环境,建立鼓励个性发展和特长发挥的服务体系,为每个学生的成功创造条件、铺设平台。
“一名普通的班主任也许不是指路的明灯,也许不是导航的灯塔,但他至少要做一个灯泡,为学生照亮眼前的路。”这是信息学院新生班主任会议上,信息学院党委副书记王志军说的一句话。人们常把班主任比喻做灯泡,爱则是灯泡中心永不消散的光焰,向外不竭地辐射着信念和勇气,光明和希望。信息学院的班主任在育人过程中,正是以这种春风化雨般温和,却又蕴含着撼人心魄的力量,激励着学生奋勇向前。为了鼓励支持班主任做好育人工作,学院重新修订了班主任工作条例,定期组织班主任开展专题培训和专题研讨,实行了“个性化谈心”等一系列举措,并在政策制度上加强引导,将班主任工作纳入教学业绩点。今年,学院2010级新生班主任中具有副教授职称或博士学位的占85%以上。
“常老师既是我们的老师,也是我们的朋友,每每我们遇到学业迷茫、生活挫折、情感困惑的时候,她总能第一时间出现在我们身边,倾听我们的心声,了解我们的需要”,说起通信0803班主任常丽萍老师,同学们总有说不尽的话题。大二开学时,班级有一位同学先天性心脏病发作,在他先后两次住院期间,常老师始终牵挂着他的病情,还发动身边的老师同学为其捐款14000多元;这位同学出院后常老师又担心食堂的饭菜满足不了他身体康复所需要的营养,多次从家里做好饭菜带给学生。“每个学生内心深处都有一根隐秘的琴弦,只要你能找对正确的节奏,就能奏出最美妙的乐章,爱就是发现寻找那个节奏的艺术。”这是常丽萍老师在获得获评“优秀班主任”老师时的感言。
育人光靠班主任、辅导员肯定不行,光靠普通教师也是力不从心的,为此,信息学院推出“三个一”教师全员育人活动,即每位学院领导参加每月一期的“领导恳谈日”活动;每位辅导员、班主任参加的“个性化谈心”活动;每位博士(教授)教师、优秀在校生代表和部分知名院友参加的每月一期的“新E代成才论坛”。 “三个一”教师全员育人活动载体相互补充、互相促进,营造了浓厚的全员育人的文化氛围。近年来,学院组织了60余场、累计2000多名学生参加的现场恳谈会。学院在用房紧张的情况下仍安排了专门的房间布置个性化谈心室,并取名“e博士”谈心室,每周五下午定为学院谈心日。结合重大活动和社会热点举办“新E代成才论坛”活动,将爱国教育、形势政策教育、成材教育、创新创业教育贯穿其中,至今已开展40场次,累计参加人次达4000多。学院的“领导恳谈日”活动还被评为浙江工业大学校园文化品牌精品项目。 一位学业困难学生的家长,很感激学院的家长恳谈活动:“以前觉得自己的孩子学业荒废太厉害,毕业时只能拿到结业证书,恳谈会上王志军副书记告诉我,只要通过孩子的努力修满学分,拿毕业证书还是有可能的,这个事我回去一定要和小孩好好说说,他还是有希望的。”电气0802班的李迟说,他“以前一直认为精英化教育培养模式下的每一个学生都将是社会精英,而自己读了大学之后仍感觉距离精英很远,感到十分困惑。在恳谈会上,杨东勇书记恳切地告诉我一个事实,成为精英是大家努力的目标,但在成为精英的道路上,我们更需要脚踏实地,量身定制适合自己的阶段性目标。所以现在我不再过分纠结于自己是不是精英了,关键是做最好的自己。”信息学院正是通过这样一次次润物无声的方式,为学生提供便捷服务的同时,感染并教育着学生,践行着自己“德育为先、育人为本”的理念。 |
